果敢和佤邦,它们原本是一家人,可最后的命运却大不相同。
以前,许多华人通过陆路和海上的路线来到缅甸,他们在果敢、佤邦这些地方安顿下来,靠自己的努力在当地生活,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。
2009年的时候,果敢同盟军被缅甸政府军打得损失惨重,这件事被人们称为“八八事件”。
被打败的“果敢王”离开了缅甸,果敢那一带也被改成了自治区。
和它紧紧相邻的佤邦却一直都很平安,老百姓生活安稳,工作满意,没有被缅甸政府军找过麻烦。
为啥缅甸政府军敢对果敢动手,却不敢惹佤邦呢?这里面到底有啥门道呢?
纷乱的缅甸,果敢地区四分五裂。
缅甸有多少个民族,那就有多少支和政府对着干的武装力量。
这话是缅甸那位掌权26年的强硬人物温奈将军说的。
简简单单几句话,却句句都是精华,活灵活现地描绘了缅甸国内武装众多的独特情况。
从1948年缅甸获得独立开始,缅北地区就一直被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所困扰。
缅甸政府统计的数据显示,现在有14支少数民族武装正在活动,他们的总兵力大约有10万多人。
缅北地区呢,就是靠近中国和印度的那些地方,像掸邦、克钦邦、实皆省这些。那里有很多少数民族自己的武装力量。
掸邦在缅甸联邦里,不仅面积最大,人口也最多,而且它的民族地方武装数量,比其他两个联邦的都要多。
在掸邦地区,存在着多个特区,而这些特区各自拥有并管理着自己的武装部队。
缅甸掸邦最北边的第一个特区就在缅甸北部的萨尔温江东边,和我国的云南省挨得很近。
这个地区主要居住的民族,是缅甸政府在1983年正式命名的“果敢族”,他们属于缅甸的众多少数民族之一。
说起来果敢地区的归属变化,有两个挺关键的时间点。
1897年是个重要的时间点,那时候,中国和英国签了个叫《续议缅甸条约》的协议,然后这块地方就被划到了英国在印度的缅甸殖民地里面去了。
在这之前,果敢地区原本是属于咱们中国的一块地方。
1962年是个重要时刻,那时候中缅两国在划分国界线时,中国这边让了点地方出来。
从那以后,果敢就成了缅甸的一部分。
果敢地方挺大,有2026平方公里呢,不过大部分都是山地,占了90%以上。
因为以前那里种过罂粟,还搞过毒品制造,果敢就被大家看作是毒品问题很严重的地方。
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,国际上的形势动荡不安,受到苏联垮台和东欧巨变这些大事的影响,缅甸共产党也分裂了。
1989年,彭家声、杨茂良、刘国喜这些东北区的大领导带着手下士兵造反了,他们宣布不跟缅共混了,自己搞了个队伍,叫缅甸民主同盟军,大家也叫它果敢同盟军。
果敢同盟军是在1988年之后,第一支跟政府签字讲和的少数民族军队,他们的特区政府主席是彭家声。
在2008年以前,果敢地区一直都发展得挺平稳,但到了2009年,发生了“8.8事件”之后,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就遭到了缅甸政府军的攻打。
直到2015年打了败仗以后,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的力量就差不多没了,现在掸邦北部的第一特区,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被缅军占领了。
佤邦也被人们叫做掸邦第二特区。
佤邦联合军是佤邦那块地方的主要民族军队,也是缅甸北部势力最大的一支民族武装队伍。
过去快30年了,缅甸政府都没跟佤邦动过武,一直的和平稳定让佤邦越来越强大。缅甸政府因为各种顾虑,也一直没敢对佤邦怎么样。
到底是什么因素,让缅甸政府对果敢和佤邦有了如此不一样的看法呢?
队伍里面不团结,果敢军使不上劲儿。
果敢地区的武装队伍,它的起源要说到1962年了。
那时候,有支叫“果敢革命军”的民族武装突然冒了出来,他们的头儿是果敢杨氏最后一任土司的亲弟弟杨振声。
1989年的时候,果敢不再跟着缅共,而是和缅甸政府签了个和平条约。
果敢因为地形和气候特别好,很适合种罂粟,所以就成了种罂粟的好地方,也让缅甸很快变成了有名的毒品“金三角地带”。
果敢同盟军通过生产、制造和销售毒品这条路子,赚了大钱,腰包鼓鼓的。
大家一起赚钱是好事,可怎么分配这些钱却是个容易让人闹矛盾的难题。
果敢军里面因为分钱不均,老是闹矛盾。
先是912师的师长杨茂良和彭家声的支持者打了起来,场面十分暴力。
1993年5月的时候,彭家声没办法,只能离开果敢地区,过了整整八个月,他才再次打回来,取得了胜利。
而且彭家声只任用亲信来管理政治事务,这让军队的混乱状况更加严重了。
在凤凰卫视的《唐人街》纪录片,讲到去果敢的那部分时,记者采访了参加311纪念日阅兵活动的士兵,问他们:
当领导的来给你们说说为啥要打仗呢?
一个年轻士兵回答说:
“替彭家去战场上拼搏。”
这也说明了果敢同盟军在组织内部思想上信念不够坚定,很难让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。
在这种情况下,同盟军里面很容易出现只顾自己的人,要是利益分得不公平,让某些人吃了亏,那同盟军的高层就可能闹矛盾,甚至分裂。
每当果敢地区的领导层闹矛盾,同盟军内部的不和就会让缅军趁机而动,几乎每次都有他们的身影。
因为这些内部争斗,缅军得以趁机干涉果敢的事情,从而让同盟军更快地分裂了,他们还占领了同盟军原本控制的大片地方。
所以,果敢军内部不团结的问题,一直是个老大难。
这个问题一直拖到了2008年,直到缅甸公布了新的《宪法》才算告一段落。
那时候,缅甸的军政府想要把权力都抓到手里,所以他们提出让地方上的武装组织变成缅甸边防军,并且得听政府的管。
在整合过程中,政府军和好几个少数民族的地方战斗队伍打了好几仗。
2009年8月8日,缅甸政府军找了个查毒品的借口,硬闯进果敢老街的一家修军械的厂子,进行了搜查。
最后,这场军事冲突导致好几十个人受伤或者死亡。
就在那个时候,同一个月份,缅甸政府说他们已经完全控制了果敢地区的首府老街。
为了让果敢同盟军的力量减弱并被收拢,缅甸政府军使劲儿地切断了果敢地区的经济和资源供应。
同时,缅北其他那些少数民族的武装队伍,也都站在一旁看热闹,没有加入到跟政府军的战斗中。
最后,果敢军被打得落花流水,只好被缅甸政府收编了。
比起来,跟果敢挨着的佤邦却一直平平安安,缅甸政府军也从没真的跟它动过粗。这到底是因为啥呢?
佤邦为啥能这么平稳呢,背后有啥秘密呢?
跟果敢还有缅甸别的地方比起来,佤邦的华人要多得多,这也自然而然让佤邦变得与众不同。
佤邦的华人们来自咱们中国各地,他们说着各种各样的方言,吃的、住的习惯也都不一样。
在佤邦,他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是会显露出这些差异,但不管差异有多大,它们归根到底都属于中华文化,中华文化是它们的根源所在。
就像好多学者说的那样,海外华人通常会走过这样一个阶段:从想着“回家乡终老”到“在外国安家落户”。
一开始,许多华人因为不同缘由漂洋过海去国外打拼,等挣够了钱,他们就会回到老家,荣归故里,实现归根的愿望。
20世纪50年代时,佤邦的华人大多是初来乍到的一、二代移民,他们在缅甸待的时间大多不长。
刚到外国的时候,华人们会聚在一起,互相帮助,共同面对困难,住在一块儿,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立的华人社区。
加上当地的殖民者故意采用“分裂管理”的策略,导致华人们更加认同自己的中华文化。
他们会庆祝中国传统的节日,还会举办热闹的庆典,并且使用汉字。
在佤邦,当地的华人特别看重华文教育,那些有钱有势的华人华商,会拿钱出来建华文学校。
在佤邦,华文学校被视为三大顶梁柱之一,华人们不仅在钱财上慷慨相助,在精神上也是全力支持。
这也难怪有人会这么说:
现在,缅甸的华文教育情况可以这么说:上缅甸做得比下缅甸要好一些。
那里说的“上缅甸”,其实就是指佤邦这个地方。
那时候,咱们国家和缅甸的关系挺特别的。对于有很多华人的佤邦地区,缅甸政府基本上是采取了不管不问的态度。
佤邦的华人们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他们的团结精神比果敢那边可要强大得多。
在众多海外华人的团体里,宗亲会是个很重要的存在。
早些时候,不少在海外的中国移民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,站稳脚跟,纷纷组建起了宗亲会,这样大家就能更容易地互相帮助,一起发展了。
比如说在1951年的佤邦,有差不多80个不同姓氏的家族团体。
佤邦的华人成立的团体“非常兴旺”,这说明在那儿的华侨特别看重家族和家乡的感情。
华人华侨们在佤邦以各自的方式,打造着充满中华文化气息的家园,不管他们祖先来自何方,都因身为中华儿女,有着一份难以断开的深厚情谊。
这造就了一个紧密团结、坚不可摧的佤邦,让缅甸军政府不敢轻举妄动。
华人是中华民族的子孙,佤邦的华人也有着和中华民族一样的民族特点。
有个新加坡的学者觉得,佤邦华人的民族特点表现在:
华人作为移民到其他国家的人,每天都在为明天的日子打算,这种心里不踏实的感觉好像是与生俱来的。也可以这么说,华人都是那种爱提前打算的人,他们擅长早早准备,为将来的事情做好安排。
而当地的原住民却常常不一样……有酒今天就喝醉,他们通常对现在的日子感到很满意。
就是说,大多数华人移民都很有远见,吃苦耐劳又敢于拼搏,他们会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将来好好规划。
正是这种刻在心里的性格,让佤邦的华人特别齐心。
随着我国越来越强大,海外华人华侨特别兴奋,他们还组织起了观光团,回到祖国游览,去了沈阳、上海、北京这些大城市。
这些做法的目的,就是要让华人华侨更加团结一心,让他们心里充满对祖国的热爱,从而也让整个佤邦更加团结。
比起来看,果敢那边不光自己内部不团结,缅甸政府还故意在里面搅和,制造矛盾。
1982年,缅甸的军政府推出了一个新的规定,那就是《缅甸公民法》,它里面定了六种不同的身份证,大家都得按这个来。
身份证不仅是证明咱们国家公民身份的关键东西,也是咱们认同国家的一种表现。
不过在缅北地区,果敢人想办身份证可真是难上加难,相比之下,佤邦那些地方就容易许多了。
一位年过半百的大爷说:
我的身份证是那种可以折叠三次的卡,果敢这边大多数人用的都是这种。现在要办那种粉色的卡,要求可多了,还得额外交钱,普通人根本办不下来。因此,我觉得自己不是缅甸人。
“三折卡”其实就是果敢人的身份证,但它不能显示你的国籍,而且用起来还有好多限制。
有个勇敢的小伙子说道:
缅甸政府在给果敢人办身份证时故意刁难。要是资料不齐全,他们就不给办合法的公民身份证;他们心里清楚,果敢的老一辈人很少有缅甸公民身份证的。
另外,办身份证得找翻译帮忙,想在移民局加上名字、疏通关系,都得花钱,少说也得1000人民币,这对许多靠种地为生的果敢人来说,实在是太贵了。
这样的限制,对佤邦人来说并不存在。
同时,佤邦人对缅甸并不反感,他们还主动学习缅甸的好文化,这种做法受到了缅甸政府的好评。
中缅关系融洽,佤邦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,过得非常滋润。
华人搬到佤邦后,经过好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适应和相处,慢慢在当地扎根生活了下来。
在这么长的时间里,很多华人慢慢习惯了缅甸人的生活方式,也融入了缅甸的主流社会。
在生活起居方面,他们说着缅甸话,吃着缅甸人常吃的咖喱菜,还穿着缅甸特色的纱笼服装。
其实,中缅两国之间一直都有着像亲兄弟一样的深厚友情,我们常说这就是“胞波友谊”。
可能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特别的感情,缅甸政府对佤邦华人的态度比较宽松。
这几十年来,佤邦的华人因为熟悉缅甸的情况,又会说汉语又会说缅甸语,所以在中缅两国的生意往来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
吴欧德马是缅甸很有名的一位爱国法师,他在仰光的一次讲话里是这样讲的:
华侨就像是我们的亲兄弟姐妹,因此只有缅甸和中国两国老百姓齐心协力,才能赢得反抗侵略的胜利。
在缅甸反抗侵略、争取民族自由的道路上,华人华侨始终和缅甸人民站在一起,他们并肩作战,共同经历风雨,这就是中缅两国深厚友谊的最好证明。
结束语
其实,缅甸北边的情况很是棘手,上面说的那些分析,也就只能大概讲讲果敢、佤邦那些不同的经历。
1989年,鲍有祥领头成立了佤邦联军,这支队伍在文化、经济、历史等方面,经历和果敢同盟军挺像的。
他们流着相同的血,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。
不过,佤邦有自己的一套办法,让他们的统治变得很稳固。
这种稳定不仅创造了一个安宁的氛围,让佤邦的经济有了发展的机会,还给了他们勇气,多次对缅甸政府的强行整合说“不”。
缅甸政府军之所以敢对果敢同盟军动手,主要是因为他们瞅准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内部的不和,趁机想办法拆散了同盟军的武装力量。
对缅甸而言,国家要是内部统一、和平,那经济就能发展,老百姓也能过上幸福生活。只有把缅北的冲突解决了,国家才能有更好的未来。
不管怎么说,缅甸人心里最盼望的还是和平。
参考信息来源:
果敢在线新闻网。
Toyota和Mika探讨了在中国、缅甸和泰国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间,关于中国人身份的争议。
《果敢志》的图片扫描版里,有掸邦果敢自治区主席白所成写的序言。
王子瑜写了本书叫《武装林立之国》。书里说,大缅族主义太霸道,觉得自己最牛,结果就导致内战没法避免了。
聊聊缅北地区的事儿。
王赓武教授的论文选集,专门探讨了东南亚华人的话题。
方雄普谈到了关于缅甸华侨华人族群的几个要点。
王士录讲述缅甸的“果敢族”:他们的名字、来历、现状和与其他国家的交往。
#图文创作激励计划#